今年52岁的刘先生(化名),高血压多年,服用降压药也很多年了,但今年突然心梗了。这让一向认为血压控制得“很好”的他很不理解。而他服用降压药的方式,可能很多人都在这样做。
刘先生确诊高血压后家里就准备了血压计,如果测量血压降至正常范围,他就停药,而过一段时间血压又高了,于是再吃药。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精准降压”,降压药该吃吃、该停停。然而,他却不知道自己犯了服用降压药、治疗高血压的大忌。
张先生在血压高时吃药、低时停药,看似“精准降压”,实则危害极大。
(吃药前)
当血压高或有症状时开始服用降压药物,在药物作用下血压很快会下降。
(吃药后)
当某次血压测量正常后就停药,这时由于没有降压药物的抑制,血压很快会再次升高,甚至会超过前期最高血压,这也是出现血压一次比一次高的原因所在。
(斑块形成)
周而复始的血压剧烈波动会使动脉内膜损伤,通透性增加、脂质沉积,继而引发血管硬化、斑块形成。
与此同时,血管的病变又会把血压向更高的水平推进,进而又会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循环往复不断相互影响加重病情,最终可导致心肌梗死、脑梗死、肾功能损害、猝死等严重后果。
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物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消除高血压症状、把血压数值降下来,更重要的是维持血压的正常平稳状态以及在此基础上降低靶器官损害和远期并发症,延长寿命。因此,张先生这种“精准降压”的行为并不可取。
想要高血压不给心血管添堵,就需要长期保持血压正常平稳。
生活方式的干预在任何时候对任何高血压患者都是合理、有效的治疗。
其主要措施包括:控制盐摄入量;适当增加富含钾的食物;控制体重;不吸烟,也避免吸入二手烟;不饮酒,如饮酒应少量并选择低度酒;适当运动;保证睡眠。
高血压一般需要终身治疗,且治疗方法个体化,医生会根据合并症的不同、药物的疗效、耐受性、个人意愿等选择合适个体降压方案,这也意味着别人的降压药物并不一定适合自己,因此高血压患者切勿自行停药及更换药物。
对于初诊高血压或出现血压波动情况,要坚持每日测量血压,并做好记录,为医生评估病情及调整用药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对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可改为每周测量一到两次,也应做好记录。需要注意的是,每次血压测量时要连续测三遍并计算平均值,建议早上或服用药物前测量。
高血压患者要定期回医院复诊,评估血压控制情况,了解有无药物副作用的出现,检测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有无肝、肾损害及心功能改变,有无心、脑、肾、眼等靶器官受损情况。最后,建议大家遵医嘱坚持服用长效,具有靶器官保护的降压药物,定期监测血压,不凭感觉换药、停药,不私自调整剂量,最终实现科学平稳降压。